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【◎四席】
一心奉供。十方法界。農民工商。醫卜雜流。貴賤男女。十類人倫。并諸眷屬。
惟願不迷本性。承佛威光。是夕今時,受茲供養。
【譯】:至誠一心恭奉供養,十方法界一切士農民、工商之士,醫藥、卜筮、技術雜流等眾,與諸富貴、貧賤男女等眾,以及所有「頑、愚、庸、狠、微、柔、勞、文、明、達」十類人倫眾,與諸眷屬。
恭誠祈願十方法界所有一切人類眾生及諸眷屬,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,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,而於今夕奉供之時,歆受此等上妙供養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【◎四席】
一心奉供。十方法界。農民工商。醫卜雜流。貴賤男女。十類人倫。并諸眷屬。
惟願不迷本性。承佛威光。是夕今時,受茲供養。
【譯】:至誠一心恭奉供養,十方法界一切士農民、工商之士,醫藥、卜筮、技術雜流等眾,與諸富貴、貧賤男女等眾,以及所有「頑、愚、庸、狠、微、柔、勞、文、明、達」十類人倫眾,與諸眷屬。
恭誠祈願十方法界所有一切人類眾生及諸眷屬,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,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,而於今夕奉供之時,歆受此等上妙供養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【◎三席】
一心奉供。十方法界。帝王總統。文武官僚。儒宗賢哲。仙人隱士。并諸眷屬。
惟願不迷本性。承佛威光。是夕今時,受茲供養。
【譯】:至誠一心恭奉供養,十方法界一切帝王、總統,文武百官,儒宗賢明智慧之士,以及仙道、隱逸修行之士,與諸眷屬。
恭誠祈願十方法界所有君臣、儒哲、仙隱等眾及諸眷屬,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,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,而於今夕奉供之時,歆受此等上妙供養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【◎二席】
一心奉供。十方法界。五嶽四瀆。地載遊空。福德諸神。係祀靈祠。并諸眷屬。
惟願不迷本性。承佛威光。是夕今時,受茲供養。
【譯】:至誠一心恭奉供養,十方法界一切五嶽四瀆神君,與載居於地或遊行於空,福德諸神眾,以及係祀靈廟的所有神靈,與諸眷屬。
恭誠祈願十方法界所有此等諸神靈眾及諸眷屬,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,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,而於今夕奉供之時,歆受此等上妙供養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-【◎ 奉供下堂十四席 】-(各相對應於【奉請下堂】之十四席)
【◎一席】
一心奉供。十方法界。四空四禪。六欲諸天。日月星天。天曹列聖。并諸眷屬。
惟願不迷本性。承佛威光。是夕今時。受茲供養。
【譯】:至誠一心恭奉供養,十方法界一切四空、四禪、六欲諸天,與日、月、星天,及諸天曹等天界所有天道聖眾,與諸眷屬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當知適為汝輩歸依三寶,奉行懺悔。發菩提心,立四宏誓。示之以三聚淨戒。顯之以三德妙體。明白洞達,更無餘蘊。
而又於此時,加之以法食之益。是法是食,俱得為利。則如天台之言曰。,譬如熏藥,藥隨火勢。入人身中,患除方復。法隨食入,亦復如是。或近或遠,終破無明。是皆上藉茲日法施之力,以致若是。
【譯】:一切六道群靈應當知了,之前於「說冥戒」法事中,特為爾等眾生授歸依三寶,並奉依大乘行懺悔法;進而發菩提大心,立四宏誓願;復再開示授受三聚無作清淨妙戒;又闡顯了一心三德祕藏妙體;凡此種種,都已清楚明白地宣說圓盡、洞徹通達,而沒有絲毫遺漏了。
而今,又於此時輔加以一心圓觀之法食,更增勝益。因此,無論是於「法」或「食」,眾生都能普遍得受無上利益。此則正如天台大師所說的,譬如以藥熏於火,令藥氣隨火勢而熏入人身之中,一直到所患病除而痊癒康復為止。因此,以「法施」隨於「食施」而普熏,也就正是同樣的道理;不論遠近快慢,終能破除無明而解脫。而這一切,都是仰仗於今日「法施」的殊勝,才能獲致如此的圓滿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洪惟我釋迦牟尼如來。宣說施食法門。俾於一心,持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。加持一食,出生無量。周徧法界,普興供養。
蓋此陀羅尼者,即是三德祕藏。此祕藏者,具一切法。故能於此流出無窮,而未嘗有竭也。
夫威德自在者,解脫德也。光明者,般若德也。勝妙者,法身德也。力者,三德之力用也。陀羅尼者,總持之稱也。總持三德,要在一心。一心三德,法爾而具。
然則一心即陀羅尼。陀羅尼即是法食。莫不皆以三德共為之體。亦莫不以三德共為之用。
我今由能了知三德祕藏,具一切法。一切諸法同三德體。故能舉體起用,作我現前所奉分段之食。於一一食,出生一切天須陀甘露味,及歡喜丸,醍醐酥酪,一切美味,莫不畢具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【○誦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偈 】
(※ 法師齋主俱跪。 主法押磬,香燈鳴引磬,正表舉,眾同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偈云: )
往昔所造諸惡業。皆由無始貪瞋癡。 從身語意之所生。一切我今皆懺悔。
願我臨欲命終時。盡除一切諸障礙。 面見彼佛阿彌陀。即得往生安樂剎。
我既往生彼國已。現前成就諸大願。 一切圓滿盡無餘。利樂一切眾生界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(※ 二表白執爐,主法齋主俱問訊出位,從下堂第一席,依次乃至十四席,一一送位上香問訊畢,仍各歸本位。 )
【○ 白「獻座文」 】
芥子納須彌之山。毫端現寶王之剎。是為不思議事。何關有取著心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【○ 更求三寶加被】
(※ 再為六道稱三寶洪名,求冥加被。 )
法界六道,一切羣靈。既獲淨戒。當須敬禮大乘常住三寶,一切聖賢。始可前進。參陪座席。我今奉為稱唱三寶洪名。冀承威力。用為加被。
【譯】:爾等法界六道所有一切群靈,既已受得大乘菩薩清淨戒,當須肅誠敬禮大乘常住三寶及一切聖賢,以表誠敬;然後方可繼續前行,參隨陪同而入座席。故我於今,謹奉為爾等六道一切含靈眾生,稱唱三寶之洪名,恭敬冀望仰承三寶慈悲威勝之力,以資加護被祐。
【注:參陪】謂參與陪侍、伴隨。《(重雕補註)禪苑清規》:「陪眾第二。 既已出家參陪清眾,常念柔和善順。」(X63n1245_p548c24)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第九瞋心不受悔戒。若佛子。自瞋。教人瞋。瞋因,瞋緣,瞋法,瞋業。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。常生慈悲心。孝順心。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,乃至於非眾生中,以惡口罵辱。加以手打,及以刀杖,意猶不息,。前人求悔,善言懺謝,猶瞋不解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【譯】:第九重戒即是「瞋心不受悔戒」。若身為佛子,不論是自己心懷瞋怒而不原諒別人、或是教令他人瞋恚不恕;或初萌一念瞋心為因、怨讎境現助成為緣、巧設種種打罵方式為法、瞋心污辱為業等;都是犯了「瞋心不受悔」的重戒。當知,菩薩應當發起一切眾生本具的平等善根,而無有鬪諍之事;等視眾生如子而常生慈悲之心,念眾生猶父母而常生孝順之心。因此,若菩薩反卻對一切眾生、乃至對一切「幻化、無情」等「非眾生」,懷瞋心而惡口謾罵侮辱(口業),並加以用手撲打、刀杖割虐傷害(身業),恨意猶不能止息(意業);甚至於當所瞋怒的對象前來悔過請求原諒、乃至低聲下氣好言懺罪道歉,還仍然瞋恨而不肯釋懷,這就是犯了極惡的「菩薩波羅夷罪」!
【注:瞋心不受悔】①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》:「或人觸犯於己,或己觸犯於人。彼人知過,誠心求懺,而菩薩內懷瞋心,外現不受之相。」(X38n0695_p0716b01)②《梵網經直解》:「瞋者,謂含毒在心,發於面目,身心不甯之相。前人偶爾相觸,轉向求悔,而不受其懺謝。即上違佛教、下乖接引、中失本心。」(X38n0697_p0844c07)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第四妄語戒。若佛子。自妄語。教人妄語。方便妄語。妄語因,妄語緣,妄語法,妄語業,乃至不見言見,見言不見。身心妄語。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。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。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、邪見、邪業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【譯】:第四重戒即是「妄語戒」。若身為佛子,不論是自己親說妄語、或者是教使他人妄語、或假種種巧言方便而妄語;或初起一念妄語誑心為因、誑念相續助成誑事為緣、以種種欺騙巧言為法、誑欺他人信受而成妄語業;乃至明明未見而誑說有見、或確實有見而妄說未見,類此於見、聞、觸、知等處以心妄想、以身妄作而行誑妄語;這都是犯了「妄語」的重戒。當知菩薩應當常於本源心地生起清淨的正語正見,也慈悲化他而令一切眾生發起正語和正見。因此,如果反更令自他一切眾生妄起邪語、邪見、造作邪業,這就是犯了極惡的「菩薩波羅夷罪」!
【注:自妄語】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》:「自妄語者,自向人說,我得上人法。教人妄語者,教他向人說,我得上人法。…」(X38n0695_p0713b21) (※按:此解則指「大妄語」。)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【○ 再說十重戒,以為持護用心之法 】
汝輩六道諸佛子眾。既依憑三寶,發無作戒。親聞羯磨,結成善業。宜應自此堅固護持。於一切處,勿令有犯。不為患難,退轉其心。不為塵境,惑亂其志。寧有戒死,不無戒生。縱其乘急戒緩。以三途身,得值彌勒,聞法度世。何如持戒清淨,解第一義。以人天身,而與龍華最初之會。
又何如具諸戒行,三心圓發。以此土身,而升安養上品之位。
然則輪迴永謝。聖果可階。莫不由於此日,稟戒護持之力也。
今當為汝,宣揚梵網經心地品,十重波羅夷。以彰持犯之相。切須善學,敬心奉持。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 (田果彥)-
-【◎ 為六道說「戒」 】-
【○ 先說三聚淨戒】
汝輩六道羣靈。已能依大乘門,懺悔發願。今當至心,進求戒法。
夫大乘三聚無作妙戒者。度生死海之巨筏。起重惡病之良醫。證涅槃道之要門。入諸佛位之正軌也。
諸佛出興,志在敷化。敷化之方,曰戒定慧。然圓人所修,一成一切成。是故學戒,即學定慧。一心中學,學無不徧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