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08《第八 為下堂說冥戒》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【○誦  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偈 

※ 法師齋主俱跪。 主法押磬,香燈鳴引磬,正表舉,眾同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偈云: 

往昔所造諸惡業。皆由無始貪瞋癡。 從身語意之所生。一切我今皆懺悔。

願我臨欲命終時。盡除一切諸障礙。 面見彼佛阿彌陀。即得往生安樂剎。

我既往生彼國已。現前成就諸大願。 一切圓滿盡無餘。利樂一切眾生界。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
※ 二表白執爐,主法齋主俱問訊出位,從下堂第一席,依次乃至十四席,一一送位上香問訊畢,仍各歸本位。 

【○ 白「獻座文」 

芥子納須彌之山。毫端現寶王之剎。是為不思議事。何關有取著心。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【○ 更求三寶加被

※ 再為六道稱三寶洪名,求冥加被。 

法界六道,一切羣靈。既獲淨戒。當須敬禮大乘常住三寶,一切聖賢。始可前進。參陪座席。我今奉為稱唱三寶洪名。冀承威力。用為加被。

【譯】:爾等法界六道所有一切群靈,既已受得大乘菩薩清淨戒,當須肅誠敬禮大乘常住三寶及一切聖賢,以表誠敬;然後方可繼續前行,參隨陪同而入座席。故我於今,謹奉為爾等六道一切含靈眾生,稱唱三寶之洪名,恭敬冀望仰承三寶慈悲威勝之力,以資加護被祐。

【注:參陪】謂參與陪侍、伴隨。《(重雕補註)禪苑清規》:「陪眾第二。 既已出家參陪清眾,常念柔和善順。」X63n1245_p548c24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
第九瞋心不受悔戒。若佛子。自瞋。教人瞋。瞋因,瞋緣,瞋法,瞋業。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。常生慈悲心。孝順心。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,乃至於非眾生中,以惡口罵辱。加以手打,及以刀杖,意猶不息前人求悔,善言懺謝,猶瞋不解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
【譯】:第九重戒即是「瞋心不受悔戒」。若身為佛子,不論是自己心懷瞋怒而不原諒別人、或是教令他人瞋恚不恕;或初萌一念瞋心為因、怨讎境現助成為緣、巧設種種打罵方式為法、瞋心污辱為業等;都是犯了「瞋心不受悔」的重戒。當知,菩薩應當發起一切眾生本具的平等善根,而無有鬪諍之事;等視眾生如子而常生慈悲之心,念眾生猶父母而常生孝順之心。因此,若菩薩反卻對一切眾生、乃至對一切「幻化、無情」等「非眾生」,懷瞋心而惡口謾罵侮辱(口業),並加以用手撲打、刀杖割虐傷害(身業),恨意猶不能止息(意業);甚至於當所瞋怒的對象前來悔過請求原諒、乃至低聲下氣好言懺罪道歉,還仍然瞋恨而不肯釋懷,這就是犯了極惡的「菩薩波羅夷罪」!

【注:瞋心不受悔】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》:「或人觸犯於己,或己觸犯於人。彼人知過,誠心求懺,而菩薩內懷瞋心,外現不受之相。」X38n0695_p0716b01《梵網經直解》:「瞋者,謂含毒在心,發於面目,身心不甯之相。前人偶爾相觸,轉向求悔,而不受其懺謝。即上違佛教、下乖接引、中失本心。」X38n0697_p0844c07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

 

第四妄語戒。若佛子。自妄語。教人妄語。方便妄語。妄語因,妄語緣,妄語法,妄語業,乃至不見言見,見言不見。身心妄語。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。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。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、邪見、邪業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
【譯】:第四重戒即是「妄語戒」。若身為佛子,不論是自己親說妄語、或者是教使他人妄語、或假種種巧言方便而妄語;或初起一念妄語誑心為因、誑念相續助成誑事為緣、以種種欺騙巧言為法、誑欺他人信受而成妄語業;乃至明明未見而誑說有見、或確實有見而妄說未見,類此於見、聞、觸、知等處以心妄想、以身妄作而行誑妄語;這都是犯了「妄語」的重戒。當知菩薩應當常於本源心地生起清淨的正語正見,也慈悲化他而令一切眾生發起正語和正見。因此,如果反更令自他一切眾生妄起邪語、邪見、造作邪業,這就是犯了極惡的「菩薩波羅夷罪」!

【注:自妄語】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》:「自妄語者,自向人說,我得上人法。教人妄語者,教他向人說,我得上人法。…」X38n0695_p0713b21) 按:此解則指「大妄語」。)

 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【○ 再說十重戒以為持護用心之法 

汝輩六道諸佛子眾。既依憑三寶,發無作戒。親聞羯磨,結成善業。宜應自此堅固護持。於一切處,勿令有犯。不為患難,退轉其心。不為塵境,惑亂其志。寧有戒死,不無戒生。縱其乘急戒緩。以三途身,得值彌勒,聞法度世。何如持戒清淨,解第一義。以人天身,而與龍華最初之會。

又何如具諸戒行,三心圓發。以此土身,而升安養上品之位。

然則輪迴永謝。聖果可階。莫不由於此日,稟戒護持之力也。

今當為汝,宣揚梵網經心地品,十重波羅夷。以彰持犯之相。切須善學,敬心奉持。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-【◎ 為六道說「戒」 】-

【○ 先說三聚淨戒

汝輩六道羣靈。已能依大乘門,懺悔發願。今當至心,進求戒法。

夫大乘三聚無作妙戒者。度生死海之巨筏。起重惡病之良醫。證涅槃道之要門。入諸佛位之正軌也。

諸佛出興,志在敷化。敷化之方,曰戒定慧。然圓人所修,一成一切成。是故學戒,即學定慧。一心中學,學無不徧矣。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-【◎ 勸六道發「菩提心」 】-

汝輩六道羣靈。無始至今。中間於先佛世時,得逢知識。教令發心求菩提道者,固亦多矣。

但以宿世煩惱障厚,願行力微,志不決定。稍值惡緣,隨即退失。或生未聞佛法之處隨順世間種種惡法。何由能發菩提之心。

今茲何幸。得逢施主,開建普度大齋勝會。已依大乘行懺悔法。便當於此猛發菩提大心。

【譯】:爾等六道一切群靈,從無始以來至今,其間曾值先佛住世之時,幸得逢遇善知識教令發心,而上求菩提道者,固然為數很多。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
如上且就六凡以論。今明聖位當懺悔者。藏通二教,三乘聖人。雖有析色體色入空之殊。界內界外巧拙之異。然同除四住,同證偏空。但離斷常中,未聞佛性中。是故應須懺悔,滅除業障。

【譯】:以上是暫且先就六道眾生而論。於今繼續述明即使上居聖位而仍然應當懺悔的道理。就「藏教」及「通教」三乘聖人而論,雖然其修行有「析色入空(※分析諸法而了知空理)」與「體色入空(※體達諸法如幻而當體本空)」的不同,以及界內、界外、界內、「大巧」與「小拙」與「大巧」的差異;然而卻同樣都已斷除三界「四住地」的見思煩惱,而同樣證得偏真空理;雖已得「離斷、常兩邊」的中道,卻仍未能聞「空有不二」的佛性中道。因此之故,仍然應須懺悔,以滅除尚餘存的惡業障礙。

【注:析色體色入空、界內界外巧拙】《四明尊者教行錄》:「藏通為界內巧拙。別圓為界外巧拙。」T46n1937_p0884a16 《天台四教儀》:「問:此藏通二教,同是三乘,同斷四住,止出三界同證偏真… 何故分二?答:… 所證雖同,大小巧拙永異。此之二教,是界內教。界內小拙不通於大故小析色入空。 … 教則界內大巧,大謂大乘初門故,體色入空故。」T46n1931_p0778a11 天台以藏通二教皆為界內之教,皆斷除見思之惑見偏真之空理,僅出離三界之分段生死;其中,藏教之機為鈍根,即析色見空,故稱為界內之拙度;相對於藏教之鈍根,通教之機為利根,即觀當體即空,故稱為界內之度。又通教雖說空,其中自含中道之理,故利根菩薩見之,得以接入其後之別教、圓教,稱之為別接通、圓接通;此即通教被視為大乘初門之原因。(佛光大辭典)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 

-【◎ 為六道行「大乘懺悔法」 】-

汝等六道一切羣靈。已能歸依三寶,為佛弟子。更當進求菩薩大乘戒法。永為成佛之本。

但以汝輩,無始而來,經歷諸趣。罪業重積,能為遮障。

今為汝輩。依大乘門,行懺悔法。俾身心光潔,方堪納戒。

【譯】:爾等六道一切群靈,於今已經歸依三寶,成為真正佛弟子。則更當進一步求受大乘菩薩戒法,一受永受而永遠為成佛的根本。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
諦理是性。餘二是修。汝輩本具性中三法。雖迷不覺,理本諦當,名為法寶。全性起修,成三諦智。則能覺悟,名為佛寶。此智與性,相應和合,名為僧寶。更細推之,三九開合。恐繁不舉。

【譯】:(四明尊者大師闡釋:)當知三諦之理是性體,其餘二者則為事修。爾等六道群靈,本來圓具性體中之三寶,今雖(三諦在性,未起修德覺了智,故)迷而不覺,但理體上仍確實圓具,故名三諦為「法寶」。若由全性發起真修,圓成能覺三諦之智,(三智在修俱能覺了,) 性體中三諦之法,今雖迷而不覺,但理體上仍確實圓具,故名為「法寶」。由此本具之性德全體發起真修,圓成能覺三諦之智, 則能覺悟此本具之三諦理體,故名為「佛寶」。而此「能覺三諦之智」與「本具之三諦理性」,圓融相應和合,這便名為「僧寶」。如果更詳細去推論分析,或合併為「三寶」之名、或分析開展為九種深義;由於這些義理過於繁深,故不再一一列舉。

【注:諦理是性《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天台智者大師四明沙門知禮:「是故三寶,三不孤立。不覺是性,餘二是脩。二脩各三,一性亦三。性中之三既未覺悟,同名不覺。雖未覺悟理本諦當(當=審)故名三諦是為法寶。全性起脩成三諦智,既能覺悟故名佛寶。此三覺智與性三諦相應和合故名僧寶。非三諦法無三智佛,非諦智和無三脫僧。」T39n1784_p0038b01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-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- 

-【◎ 廣為六道開示「歸依一體三寶」 】-

※ 法師即廣為六道說法,歸依一體三寶。  鳴尺一下云:

法界六道含靈。已能圓發大心,得決定信。今當為汝仰依聖教。委釋一體三寶之相。俾知聖凡同具。次當正示觀心三寶之法。俾知修性互融。

【譯】:法界六道一切含靈聞上述法要,已都能廣發圓妙大心,得決定不疑之信。於今當再為爾等群靈,仰遵如來聖教而詳細說明「一體三寶」的體性相狀,以令爾等了悟此性體為聖凡所同具。然後再正舉明示「觀心三寶」的方法,令大眾悟知事修與性體互融無礙。

【注:含靈】同於含識,含生,有情等。《大寶積經》三十八曰:「假令三界諸含靈,一切變為聲聞眾。」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水陸法會 

 

《水陸儀軌會本》注釋淺譯 (田果彥)

 

文章標籤

田果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